企业动态

Enterprise
Dynamics

以系统性要素改革提升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质量-ag真人游戏官网平台<返回公司新闻

以系统性要素改革提升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质量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实施十五周年总体成效与推进建议 发布时间:2024-08-15

◎摘 要十五年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作为一项国家高度重视、系统谋划的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初步形成了一套贯穿“选拔—培养—评价”全过程的中国方案,培养了一批学术志向坚定的拔尖人才,初步筑造了青年拔尖人才“蓄水池”,建立了卓越的拔尖育人品牌,显著提升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面向未来,在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下,持续深化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改革,客观应对变与不变,于变化中坚守本真,于不变中寻求创新,让拔尖人才更“拔尖”,让人工智能更“智能”,进而推动“中国方案”向更具影响力和普适性的“中国范式”迈进。

◎关键词拔尖计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是国家和人类社会的重要战略资源。经过四十多年的不懈探索,我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经历了从“单校推进”向“群体发力”的跨越式演进,实现了从“单兵作战”到有组织培养的全面升级。其中,“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作为一项国家高度重视、系统谋划的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对我国储备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意义重大。上海交通大学作为“拔尖计划2.0”秘书组高校,在创新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和引领“拔尖计划2.0”基地建设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本文代表拔尖计划2.0秘书组,总结拔尖计划实施十五年的总体进展和实施成效,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拔尖计划的发展历程

拔尖计划的政策演进经历了拔尖计划1.0、拔尖计划2.0两个阶段,深刻反映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1.启动实施“拔尖计划1.0”

2009年,为回应“钱学森之问”,教育部与中组部、财政部共同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旨在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基础学科,建立一批适合拔尖人才成长的试验区,吸引并努力将最优秀的学生培养为各领域未来学术领军人物。基于“少而精、高层次、国际化”的改革原则,自2010年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20所高校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和计算机科学5个学科进行探索和试点。通过导师制、小班化、国际化和个性化的“一制三化”举措,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和个性化的成长路径。

2.深入推进“拔尖计划2.0”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加快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在前期探索基础上,教育部于2018年深入推进“拔尖计划2.0”,通过拓围、增量、提质、创新,着力培养未来杰出的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医学科学家。“拔尖计划2.0”共遴选77所高校的288个基地,覆盖数学、物理学、力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天文学、地质学、基础医学、历史学等20个基础学科。在“一制三化”(导师制、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的基础上深化“新三制”改革(导师制、学分制、书院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基础学科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初步探索形成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

拔尖计划从1.0到2.0,从瞄准“明天”转向瞄准“后天”,从初期的火种计划,到如今的燎原计划,正以坚定的步伐迈向“伟大”。

拔尖计划的实施举措

十五年来,拔尖计划初步形成了一套贯穿“选拔—培养—评价”全过程的中国方案。主要实施举措包括:

科学选才鉴才。高质量生源是拔尖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高考直接选拔、二次选拔、动态遴选等渠道,以宽厚知识基础、创造性思维、志趣等为标准,挖掘对基础学科真正有志趣、有潜力的拔尖学生,让异“才”纷呈、脱颖而出。

探索新时代书院制。针对拔尖学生营造浸润式环境,构建融物理空间、精神空间、虚拟空间为一体的新时代书院,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例如,北京大学鹿鸣书院以不同教师科研方向划分的教研室开展书院制管理,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构建“四课堂融通”的书院制创新育人模式,兰州大学萃英学院打造自主学习、朋辈互助、文理相融、温馨和谐的学习生活社区,等等,呈现了有组织、多元化的书院制育人生态。

强化学术大师引领。重视学术大师引领,持续吸引顶尖师资投入,发挥大师博学身正的榜样示范效应,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学术志趣和学习主动性。拔尖计划每年吸引超过1600名院士、国家级重要人才计划入选者等顶尖师资参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授课总学时数超过5.2万;设立首席教授、责任教授、项目主任等制度,确保基地培养责任落实;实行多元化、全过程的导师指导体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关怀和指导。例如,清华大学成立求真书院,丘成桐先生亲自投身培养和管理,整合顶级科研育人资源,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营造适切的教育环境,保障拔尖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姚期智先生亲自参与“姚班”的课程设计、教师选拔、学生招生等各个环节,并亲自为“姚班”学生教授计算机应用数学等课程。复旦大学“布袋教授”赵东元秉持“课比天大”的信念,连续20年为本科生讲授“普通化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逻辑思维和独立科研能力,鼓励学生提问和独立思考。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大师还以其学术“磁吸”效应,吸引和汇聚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投身拔尖人才培养。

建设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以专业课程、通识课程、融通课程、实践课程为主体的高质量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发现志趣、训练思维、深度学习。比如,上海交通大学以“更难、更高、更深、更宽”为导向,迄今设计63门致远荣誉课程,夯实学科基础,加强学术引导。南京大学强调既要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要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的“四个融通”的全面教育。四川大学建设以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人文素养课程群、科学素养课程群为核心的融通跨学科课程体系,等等。这些探索都是在保障课程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设计。

推动科教融汇育人。深化科教融汇,打造拔尖学生学术训练体系,将前沿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以科研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教学创新的力度和高度。比如,南京大学创新实施“每生一项目”,推动本科生携项目“进组”,教师携高水平科研成果“入课”,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高水平科研训练;中国人民大学则融通“学校—书院—学院”纵深三层平台,汇聚“校内—社会”横向多样资源,打造“五位一体”学术训练体系,促进基础学科学生知识向能力转化;等等。高校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更具挑战性的实践创新活动,给予拔尖学生充分的深度学习和自主探究机会,助力学生训练更高阶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

加强国际合作育人。深入开展国际合作育人,构建拔尖学生交流实践合作网络,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比如,上海交通大学成立由海内外知名教授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邀请一大批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图灵奖得主、中外院士在内的国际杰出学者开设课程;与全球多所顶尖院校、科研机构开展深度科研与教学交流合作,选派并资助学生赴境外开展科研实习。通过举办颇具影响力的拔尖人才培养国际论坛和开设国际暑期学校等,引进海外教育专家和拔尖学生,打造高水平的“在地国际化”环境,引领拔尖人才的国际化培养。

拔尖计划的建设成效

通过十五年的全方位谋划和系统性的人才培养要素改革,拔尖计划初步筑造了青年拔尖创新人才“蓄水池”,显著提升了我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质量。

毕业生坚定选择基础学科研究。经过多年积淀,毕业生学术志向坚定,积极投身基础学科研究。全国拔尖计划1.6万余名毕业生中,93%以上的毕业生进入国内外顶尖大学或科研机构深造,超过86%的毕业生留在基础学科领域深造,构筑了基础学科领域拔尖人才坚实的后备力量。

逐步形成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蓄水池”。经过多年耕耘,汇聚形成了拔尖人才的“蓄水池”。毕业生中涌现了一大批学术领军人才、国家重大工程领域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引领人才,有效提升了我国整体创新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较大程度地保证了拔尖计划实施的质量和效率。

建立卓越的拔尖育人品牌。经过多年探索,拔尖计划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的教育模式,成为一张亮丽的育人名片。从纵向来看,引领了全链条人才培养改革。以大中衔接、本研贯通分别为前端的中小学教育、后端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在本科阶段,通过书院制、荣誉课程、通识教育、学科融通等项目改革,带动各院系、各学科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从横向来看,拔尖计划对学校本科人才培养产生了广泛的辐射示范效应。上海交通大学从致远理科到工科再到覆盖所有理工专业的实践,便是这一辐射效应的典型诠释。

拔尖计划的未来——从“中国方案”走向“中国范式”

面向未来,在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下,要持续深化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改革,客观应对变与不变,于变化中坚守本真,于不变中寻求创新,推动“中国方案”向更具影响力和普适性的“中国范式”迈进。

1.于变化中坚守本真

坚守初心,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精神。中国传统教育秉持道德伦理的追求,注重文化传承与基础知识的精研,形成了一套独特且富有智慧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在思想上,中国传统价值观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理念,不仅是人类共通的道德准则,更为塑造学生的品德意志和社会责任感提供了理论基石。在教育实践中,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实事求是、知行合一,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术研究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书院制教育通过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师生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和学术传承,为学生创造了优越的学术环境和成长空间。同时,中国学生自古以来所具备的勤奋、坚韧、刻苦、自强、见贤思齐的品格,不仅源于个体,更是中国传统育人模式长期熏陶和培育的结果。以上诸多优势,为现代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可继承的精神财富。我们认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扎根中国才能走向世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精髓与拔尖人才特质高度契合,引领未来的拔尖人才必然是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大师级人才。

坚守培养引领未来的拔尖人才的长期主义。“伟大不可以被计划,但伟大可以被积累”。“拔尖计划”就是这样一项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长远规划,重在坚守,谋于未来。于学生,意味着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的刻苦与探索,坚守“十年磨一剑”的沉淀,尊重时间的价值,而不是成为过度关注短期利益和过度竞争的“六边形战士”。于科学,呼唤聚沙成塔的积累与沉淀。影响和改变世界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都是从推动小进步、解决小问题开始。于国家,则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深耕细作的伟大事业,要营造全社会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宽容失败、求真创新的文化氛围,要经得住长期检验,耐得住长期坚守。

2.于不变中寻求创新

兼容并包,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汲取人类优秀思想文化元素,充分发挥多元文明相互交叉碰撞所激发出的创新活力优势,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大格局,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理解力、创新精神、独特个性、突破常规限制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对人类智慧成果的尊重和传承,是理解世界、探索未知领域的关键要义,人类优秀思想文化要素的精髓在于对不同观念与文化的尊重与包容,构建多元共存、相互启发的思想生态。在教育领域,这一文化精髓体现为对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接纳与培育,打造了尊重差异、寻求共识、开放包容的教育环境。秉持“无创新无生命”的理念,基于对学生个体独特性的高度尊重,鼓励学生敢于突破常规限制,勇闯无人区,激励其从知识交叉和学术交叉中找到新的增长点。充分“留白”,给予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空间。“人人皆可成才”的教育信念贯穿整个教育体系,促进了学生个性的自由成长。

拥抱科技革新带来的无穷变化,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让拔尖人才更“拔尖”,让人工智能更“智能”。技术革新的浪潮奔涌而来,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时间、空间和人们认知范围,人工智能犹如一把金钥匙,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开辟了新路径。人工智能和拔尖人才有着天然的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激励、相互迭代。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使其成为拔尖人才成长的重要养料,让拔尖人才更“拔尖”。深度融合人类智能HI(Human Intelligence),尤其是拔尖学生的智慧和创新力,能为人工智能提供高质量的变革潜力,让人工智能更“智能”。

深入推进拔尖计划,开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新篇章,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改革摆在重要位置,持续深化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改革,建设一批“一顶一”的人才培养高峰,培养一批敢于坐冷板凳、甘于坐冷板凳的未来杰出的科学家、社会学家、医学科学家,为把我国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夯基筑台,为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原载2024年第13/14期《中国高等教育》)

2024-10-23

本文标签:ag真人,ag体育ag真人平台官方,ag真人国际官网,Ag平台官方网站,ag娱乐平台游戏中心,ag真人游戏官网平台,ag体育官网入口app,ag体育官网入口登录,ag体育官网登录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