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Enterprise
Dynamics

高等教育数字化的现实挑战与核心关切-ag真人游戏官网平台<返回公司新闻

[摘 要]高等教育数字化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关注焦点,是影响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命题,但在数字思维与胜任力、数字基础设施、教学范式、技术伦理等方面面临诸多现实挑战,需要从按需提升师生的数字胜任力、场景驱动智联环境建设与应用、强化数字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等角度回应各方核心关切。

[关键词]高等教育数字化;数字技术;数字胜任力;人工智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高等教育数字化是影响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命题。为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需明晰数字化转型的共识性愿景,充分认识数字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多维度现实挑战,深刻把握教育数字化的核心关切,以促进包容、高效、韧性、可持续的高等教育生态构建。

高等教育数字化的共同愿景

高等教育数字化是近年来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关注焦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发布《面向2030的高等教育新愿景》《超越极限:重塑高等教育的新方法》等报告,强调以数字技术为动力,构建包容、公平、可持续的未来高等教育。中国连续两年发布《无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和《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指数》。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谋划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以推进教育变革,如美国的“数字化学习”、俄罗斯的“现代化数字教育系统”、德国的“数字型知识社会”等,法国将数字化大学战略纳入其《高等教育与研究法》。总体上,高等教育数字化旨在通过数字技术破解高等教育规模、空间、质量和成本之间的矛盾,保障全民平等享有优质高等教育机会,以实现人的终身学习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开放智联的学习环境。未来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学习活动将不再局限于校园内,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围墙将不复存在,学生能在三元空间(物理空间—信息空间—人类社会)中自由切换,依据自身特征与学习进度能动地进行个性化学习,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互鉴互学。

第二,多元创新的育人方式。教师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有效践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成长的指导者与支持者,与智能机器、智能助教高效协同,适应性优化教、学、管、评、测等环节,推行数字教学法,帮助学生规划出更科学、丰富的专业学习路径。

第三,包容共享的办学模式。数字化将打破制度与资源壁垒,探索出资源和师资开放、包容、共享的办学模式。未来高等教育应开放办学,课程、学分和证书的构成将更加多元,并实现学分累积、认证和互认,高校与职场之间的界限则变得模糊,高等教育体系逐步走向终身化。

第四,智能高效的教育管理。数字化管理将更加充分释放高等教育生产力,利用技术赋能教学、研究和管理,促进三者有机结合,并释放出更多新效能。在教学方面,建立健全科学的教与学评价体系。在研究方面,推动跨校、跨学科的开放和交流,以问题、目标和成果为导向,持续创新知识生产,推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在管理方面,提供更智能、高效、安全的服务,数据驱动校园和学习空间治理,为教学科研有序发展夯实基础。

高等教育数字化的现实挑战

数字化的刚性加速与线性发展,可能造成“单一数字化”“唯数字化”“过度数字化”等异化现象。当前,教育数字化增益的实际感知与高等教育的相关主体的期待存在落差,高投入低回报、数字形式主义为师生平添了负担与担忧。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是系统性工程,其推进过程中涉及的问题盘根错节,带来复杂挑战。

1.数字化思维与能力不足,数字胜任力有待提升

当前,高等教育相关主体对教育数字化的认知深度、认同度、敏感度、适应性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总体上尚未形成数字化思维,主要表征有:由于惯性思维与路径依赖,不愿意尝试“新”事物。狭隘地将数字化视为辅助工具或手段,未深刻认识到生产、生活和学习都已深嵌于技术丰富的环境当中。忽视教育数字化的长期性,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只是阶段性、临时性的政策热点,而非持久稳定的教育变革方向。

数字化思维是教育转型的灵魂,师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关键主体,其数字化思维不足是制约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因素。对高校教师而言,主要存在两方面挑战:一是数字化教学应用能力缺位,在线教学经验、理念、方法等有所欠缺。二是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效果不佳,部分高校的培训形式单一、浮于表面,时间短、内容少,且多侧重对理论知识的讲授,尚未将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引入教师发展的全过程。同时,当前大学生的数字素养仍需提升,大学生数字化娱乐消遣活动偏多、获取信息途径单一、数字内容创作能力不高、数字安全意识薄弱。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涌现,大学生除了基本的数字素养外,必须持续提升理解与应用数据算法的能力、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人机协同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

2.数字基础设施融通不畅,难以支撑数字化学习

智慧学习环境的建设旨在促进数字化学习,实现学习的智能化与高效化。然而,高校现有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支撑多设备智能互联、科研创新对算力以及数据流转共享的迫切需求。从校园网络的视角来看,当前教育网络的带宽、速度难以支持多校区互联、新型数字教育资源高速传输,许多学校尚存在网络堵塞、资源加载缓慢等状况。同时,面向多种差异化的教育场景,终端操作系统未能很好地支撑满足学习环境的智联建设需求,也难以满足师生的便捷使用。从算力资源的视角,高校内多数现有的实验/实训教学等功能性教室按各自专业分别建设,算力/存储等核心资源难以在专业间共享,阻碍了科研与教学设施跨院校、跨地域的统筹管理。从数据共享的视角,校内各个机构与部门依据业务需求各自建立数据资源库与系统,导致了数据资源零散分布在学校的不同机构,数据未能作为重要资源进行有序共享与增值利用。

3.传统范式难以适应开放办学,办学模式有待升级

数字化时代,传统教育范式正面临严峻挑战,其固有的结构和运行机制在适应信息化、网络化与智能化的大潮中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在应对大规模在线教育、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以及教育数据挖掘、学分互认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

一方面,教学方法和手段亟待更新。传统的高等教育往往基于实体教室、固定课时和线性传授知识的模式,而这样的教学范式过度依赖教师的讲授和教材上固有知识的传递,难以满足数字时代对个性化学习、实时互动以及智联建构的需求。尽管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尝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但仍需进一步强化数字化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促进主动学习、支持弹性教学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另一方面,办学模式有待优化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评价标准及办学形式等相对固化,未能充分发挥出数字技术开放、包容、灵活、多样等优势,已有办学模式难以支持数字时代高校师生多样化的教与学需求。因此,需要将数字技术融入教育全过程,构建灵活多样的在线学习平台,实现混合式教学与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并推动形成灵活、开放、个性化的高等教育育人体系,以适应数字时代的变革与发展。此外,数字化学习成果的认可和互认,是积聚高等教育发展新动能、开辟高等教育新空间的关键制度,但由此需要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数字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机制、质量互认标准、办学机构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等尚且欠缺。

4.技术迭代引发伦理问题,价值潜力有待释放

技术持续创新引发的伦理问题,主要包括享有技术服务权利的不平等、技术风险、技术使用所引发的威胁,三者相互关涉共同形成了技术发展导致的多重挑战。

一是数字鸿沟可能加剧高等教育不公平。一流院校与一般院校间所掌握的资金和资源等差异巨大,一般院校的师生可能处于相对劣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不同实力层次的高校管理者与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甚至不同背景的师生于数字时代的适应与生存能力有落差,进而形成高等教育数字化的“马太效应”。

二是难以预料的技术风险。首先,数据泄露引发隐私权担忧。其次,算法或内部结构的不透明,也可能存在偏见与歧视。此外,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提供错误信息。

三是过度使用、不当使用与逃避使用引起多重威胁。相关主体应用智能技术的活动不符合基本伦理规范与教育规律,将造成技术的功能异化。当前技术产品内容与服务的智能化与便利化极易诱发学生过度使用,已造成身心健康累积性伤害、思维钝化、数字致瘾、记忆下降、社交障碍等一系列负面影响,人的身体机能、认知功能、社交能力等将可能面临系统性退化。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缺失,可能带来一系列威胁,包括教师丧失主体性价值与角色能动性,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和失业风险,错失科技与教育系统性融合的机遇。

高等教育数字化的核心关切

数字技术已逐渐“消融”于生产生活、教育教学的环节当中,成为数字化生存的基础承载物。高等教育数字化进程的稳健性和有序性有赖于数字胜任力、智联环境、数字教学法、办学模式、社会实验等多方位、多角度的协同联动与发展。

1.按需提升师生的数字胜任力

教育管理人员作为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推动者,亟需提升数字化领导力。数字领导力是领导者运用一系列数字资源影响组织成员的态度、情感和行为的能力,旨在推动组织数字化转型以及应对数字化环境,包含数字思维变革能力、数字资源建设能力、数字认知践行能力等,这些要素共同支撑教育数字化战略规划的制定、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和运维以及基于数据的教育决策等。由此,需要政府部门、高校、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等形成合力,重点实施面向校长和其他教育管理者的数字化领导力建设项目。

教师是实施高质量教育的根本力量,应提高人机协同的教学与科研能力。第一,应强化教师角色转变的自觉意识,鼓励教师积极探索与应用智能技术,不仅要知晓智能技术的基本原理,还要能够运用智能技术优化教学及科研工作流程,并进行交流分享。第二,明确相关技术的准入标准,构建安全的人机协同教学与科研环境;发布人机协同教学与科研的实践指南,提升高校教师在各环节中使用智能技术的规范性。第三,高校应基于已有基础、学科特色、教学场景等,设计并打造模块化、个性化、菜单式的人机协同能力培训体系,指导教师如何有效整合人工智能助手等技术提升教学与科研的质效。在这方面,师范院校和教师教育机构尤其需要打通师资培养的“职前—职后”通道,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常态化应用。

根据自身生涯规划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按需学习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需引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第一,高校为学生提供适切的环境、资源与工具,支持学生开展按需学习,以数字技术促进资源、环境与服务的有效连接,满足多层次学习目标的进阶要求。第二,制定相应实践指南与规范,引导学生利用主动型数字应用方式开展自主学习,避免短视频浏览、网页内容复制等被动型应用。第三,面向不同学科专业大学生制定发展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痕迹、路径、反馈等,探索动态持续监测自主学习能力的机制,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策略指导体系。

2.场景驱动智联环境建设与应用

智联学习环境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数据、算法和算力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要素,也是优质、个性化智能教育服务的关键。基于智能技术改造和增强跨场域的学习环境,场景驱动的智联学习环境成为关键抓手,进而实现智能技术供给和教育场景需求互动演进。面向班级授课、协作学习/教研、实验实训、在线个人自学以及场馆学习等各类学习场景,通过学习环境智联计算关键技术的研发,突破跨场域、多场景的物理环境感知与监测、学习过程记录与分析、学习场景建模与服务、学习社群连接与支持等关键技术难题。立足于数字化、低碳化的发展理念,构建起智能互联的学习环境,从而支持和优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真实教与学活动。

一方面,高校要抓住“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契机,结合“云边端”协同的智慧教室监测平台,以高校图书馆为抓手开展智联学习环境的示范应用,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与知识服务优势,将“未来学习中心”打造成支撑学习方式变革和知识创造的新型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升级优化在线教育资源中心,在场景识别的基础上,对优质互联网教育资源及其教学设计、模式与过程进行展示,为教师建设提供“互联网+教育”理念、模式、设计与案例等全方位支持,为师生提供互联网教育资源建设体验环境和服务。在这方面,一些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已经布局并研发了关键技术和成果,重点是开展大规模应用示范。

3.强化数字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

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高校教与学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数字教学法应锚定有效教学与深度学习,以数字环境优化为基础,以数字资源与新技术应用为手段,以教与学的有效实践为目的。具体而言,包含四个维度:一是技术赋能的深度学习,引导学习者有效利用数字资源和工具提升学习效果;二是“绿色鲁棒”的数字学习环境,以可信、智联、融通为特征,增强教与学的体验;三是循证导向的教学实践,以可解释性证据基线来践行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四是人机互信的协同教育,促进教学中人机合作互动的效能叠加释放。

强化数字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是一个涵盖理论建构、实证检验到实践落地的全方位过程。一是理论研究,需在数字环境、数字资源与工具、有效实践等核心考量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目标、原则、方法、评价、实施路径等方面的内容。二是实证探索,旨在探究数字教学法在优化学习过程、提升学生素养、减轻教师负担等方面的影响效应与内在机制,基于循证手段多维度揭示数字教学法的教育效益。三是实践应用,开展覆盖不同学科领域的数字教学法实践项目,挖掘可操作性强且易于推广的实施范例,探索形成针对不同情境的数字教学法实践指南。

4.创新开放共享的新型办学模式

数字时代,基于网络平台的资源融通办学和灵活开放的数字学习成果互认机制是创新办学模式的重要趋势与关键路径。首先,构建高等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体系,逐步形成网络平台互联互通的教育资源以及智能化服务模式。以智慧教育平台国际版开通为契机,推动教育资源的跨国跨校开放与共享,使得国际化的在线协作与深度学习成为常态,促进形成国际高等教育办学的新生态。其次,推动数字化学习成果互认机制建设。一方面,推出微证书、学分互认等创新模块,实现学习资历的互鉴、互通、互认。另一方面,探索建立被广泛认可和应用的数字化学习成效评估技术和数字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估体系。推动建立可靠、透明的数字化学习过程和成果互认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数字化学习过程可追溯、学习成果真实。此外,还需建立全球高等教育数字化合作伙伴关系。

5.持续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

在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的进程中,尽管人工智能的应用仍处于新兴阶段,但不能忽视这个“黑匣子”可能引发的意外。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是通过介入式观察,运用系统化循证手段观察其对学生、教师、家长及学校的综合影响。第一,深化社会实验方法论及实验规范研究。相关科研机构加强社会实验理论、方法和规范的积累,厘清社会实验核心内涵、结构要素、方法体系等,细化为可供操作的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规范。第二,按需构建社会实验培训体系。依据研究主体、实践主体及技术主体的差异化需求,组织多种形式的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理论、方法等方面的专题培训。第三,协同有序开展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组织成立研究者、教师、学校管理人员等形成的实践共同体,鼓励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与国际组织、各个国家的联合研究与实践。

数字教育公平、包容、开放、共享等优势,为教育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全新路径和无限可能。高等教育数字化同样需要秉承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的理念,直面现实挑战,持续迈向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

【作者黄荣怀等,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原载2024年第3/4期《中国高等教育》

2024-08-13

本文标签:ag真人,ag体育ag真人平台官方,ag真人国际官网,Ag平台官方网站,ag娱乐平台游戏中心,ag真人游戏官网平台,ag体育官网入口app,ag体育官网入口登录,ag体育官网登录入口